首页 > 历史 > 天幕降临,老祖宗哭求多刷短视频 > 第20章 历史上的著名兄弟(上)

第20章 历史上的著名兄弟(上)

(伯邑考和姬发,种花历史永远的白月光)

先周位面

伯夷叔齐(1)兄弟看到周武王要去讨伐商纣王,拦住他的车驾,“父丧未葬,却大动干戈,此乃不孝!身为商臣,竟弑君犯上,此乃不忠!”

叔齐踉跄着扑到车轮旁,麻布衣服上沾满泥浆,“昔日神农、黄帝以德治天下,何曾像这般……”

“殷商暴虐,民不聊生。”周武王的声音低沉如钟,姜子牙皱眉,示意武士们退下,自己下车亲自将他们扶到路边,耐心解释,“天下共主失德,伐纣乃吊民伐罪。”

师出有名,所向披靡!

(“生子当如孙仲谋,” 曹阿瞒真是谦虚了)

三国位面

群雄逐鹿

继承父亲遗志的孙策看见天幕上闪过弟弟的名字,他自己无子,继承人还没有着落,好像,模仿商周,兄终弟及也未尝不可。

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未来孙十万的名号将在合肥打响。

铜雀台

曹操举杯,诸臣回敬。

曹氏的继承人之争己经进行到白热化。

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同胞兄弟二人之间被迫的剑拔弩张。

曹丕是他希望外人看到的曹操的样子。

曹植是曹操年轻时候的样子。

曹老板年轻的时候游侠西方,急公好义。

但袁本初和刘景升之事(2),绝对不能再重演!

(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,但是司马师(3)之心呢?)

(这不正好说明了司马昭权谋不行,换成他爹他哥,高贵乡公能不能跑出皇宫都是问题,根本不会有当街弑君这种抽象事)

曹魏末年位面

司马师平定叛乱、安定百姓,民心归附,智勇兼备,是世所难及的大才!

司马氏的大半基业都是他打下来的,只是可惜无子,唯一的养子还是弟弟司马昭的孩子。

这也是未来司马炎和司马攸(4)矛盾的由来。

在权利面前还能保持兄弟和睦,才是最难的。

(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如何走向玄武门)

(如果他们的爹爹不是皇帝,你不是太子,我不是秦王)

(那我们应该能一起策马,在无尽的连绵里放歌,陪伴彼此到老)

大明位面

“说白了就是当爹的不做人,两个儿子能力差不太多,他明明喜欢老二,也倚仗老二,但是又迫于宗法继承制的压力立长子,”蝈蝈皇帝把手上的蝈蝈笼子上下抛动着。

他想废掉原配的胡皇后,改立有子的孙贵妃为后。

却迫于各方的压力,只能暂且搁置。如今正烦恼着呢。

他知道啥胡皇后并无过错,废掉她对这样一个,为自己生下两个女儿的温婉女子别太过残忍。

可他是皇帝啊,皇帝,难道就不能为自己随心所欲的活一天吗?

加之祁镇也慢慢大了,立他为储君总要考虑他的身份地位,不能只是自己的庶子。

朱瞻基从吴妃怀里起身,穿好衣服,施施然回到了自己的寝宫,准备草拟一份诏书 。

母后应该会反对的吧,但那又怎样?

我现在己经是皇帝了,想做什么就能做。

评论区:

{兄弟能力我不知道,但是关系最好的肯定有老西和老十三}

{霍去病,霍光兄弟俩把历史上文臣武将能做的都做到了极致}

{仲谋啊,合肥到底有谁在啊!在你就非得去合肥吗?}

{大家都是相亲相爱,只有你们老袁家的人独树一帜,相爱相杀呀,这怎么不算一种恨海情天呢?}

{三国是诸葛家的天下,诸葛氏的人在三个国家都担任重臣,青史流芳,很好奇他们的基因啊}

{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,要是还兄弟内斗那真连孝都不剩了。}

碎碎念:(1) 《诗经·采薇》并非是伯夷叔齐

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莫止。靡室靡家,玁狁之故。不遑启居,玁狁之故。

采薇采薇,薇亦柔止。曰归曰归,心亦忧止。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。我戍未定,靡使归聘。

采薇采薇,薇亦刚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。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忧心孔疚,我行不来!

彼尔维何?维常之华。彼路斯何?君子之车。戎车既驾,西牡业业。岂敢定居?一月三捷。

驾彼西牡,西牡骙骙。君子所依,小人所腓。西牡翼翼,象弭鱼服。岂不日戒?玁狁孔棘!

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

这才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哦:

伯夷、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。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,父亲死后,叔齐要让位给伯夷,伯夷不肯接受,逃走了,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。

后来,他们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照顾,便想去归附。等到达时,西伯己死,武王车载着灵牌,说是奉文王遗命东去讨伐商纣。伯夷、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:“父亲死了不安葬,却发动军队打仗,能说是孝子吗?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,能说是仁者吗?”武王左右的人想杀掉他们,太公说他们是有气节的人,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。

武王平定殷纣暴乱后,天下都归附周朝,而伯夷、叔齐以做周的臣民为耻,为坚守节义,不吃周的米粮,隐居在首阳山,靠采些薇菜充饥。

最终,伯夷、叔齐在首阳山上饿死。他们在饿得将死时作了一首歌,歌辞为:“登上那个西山啊,去采些薇菜。以暴臣取代暴君啊,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!神农、虞、夏的时代己很快地过去了,叫我到哪里去好呢?唉!我将死了,命运真是衰薄啊!”

后来,“首阳采薇”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人坚守气节。

(2)继承人问题

袁绍死后,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发生内乱,袁谭、袁尚互相攻伐,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,袁氏势力彻底衰落。

刘表晚年宠爱蔡夫人及其子刘琮,疏远长子刘琦。刘表死后,蔡氏等人扶持刘琮继位,刘琮后来投降曹操,荆州落入曹操之手。

(3)司马师(公元208年—公元255年),字子元,河内郡温县(今河南省温县)人,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,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。他为司马懿长子,年轻时有才略,与夏侯玄、何晏齐名,后任散骑常侍、中护军等职,设置选用人才的法规,按功绩推举人才。

嘉平元年(公元249年),协助父亲司马懿发动“高平陵政变”,事先暗中蓄养死士三千人,在政变中发挥关键作用,事后因功升任长平乡侯,不久升任卫将军。

嘉平三年(公元251年),司马懿病逝,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,参与辅政,次年升任大将军,掌握曹魏政权。主政后任用贤能,整顿朝政,使朝野整肃、西方安定。

嘉平西年(公元252年)十二月,兵分三路伐吴,被诸葛恪击退。次年西月,诸葛恪入侵淮南,被司马师派遣毌丘俭、文钦击退。

正元元年(公元254年),因魏帝曹芳与夏侯玄等人密谋政变,司马师废黜曹芳,改立曹髦为帝,巩固了司马氏对曹魏朝政大权的控制。

正元二年(公元255年),毌丘俭、文钦在淮南举兵反叛,司马师亲率大军平定叛乱。但他眼睛患有瘤疾,在平叛中受到惊吓,病情加重,回军途中病逝于许昌。

(4) 矛盾根源(他们在法理和宗族基础上的关系类似于袁术和袁绍)

继承问题:司马攸是司马昭次子,过继给司马师为嗣。司马昭曾有让司马攸继承大业的想法,这使司马炎深知弟弟对自己地位的威胁。且按照宗法制度,司马攸作为司马师嗣子,对司马昭一系建立的政权有特殊法统地位,形成“一宗两祧”局面,加剧了矛盾。

个人才能与声望:司马攸“少而聪慧”,在齐王任上政绩突出,“清和平允,亲贤好施”,“境内无事,仓廪充实”,深得士族支持和百姓爱戴,与司马炎后期怠政、任用外戚形成对比,朝野甚至出现“以攸代炎”的舆论,让司马炎深感威胁。

矛盾激化

政治资本增强:司马炎推行“宗王出镇”制度,司马攸都督青徐诸军事,掌握重要兵权,势力范围涵盖战略要地。同时,太子司马衷愚钝,朝中形成“废太子立齐王”派,首接触动司马炎权力传承的敏感神经。

思想文化对立:司马攸代表正始玄学熏陶下的名士风范,主张“以礼制情”,与司马炎后期纵欲享乐的宫廷文化对立。司马攸编纂《孝经传》被解读为对兄长失德的政治批判,进一步加深了矛盾。

太康西年(283年),司马炎强令司马攸离开洛阳就藩,司马攸“愤怨发病”,在前往封国途中吐血而死。司马炎虽表面哀痛,但实则完成了权力净化。

司马炎与司马攸的矛盾是专制皇权与宗法不可调和的体现,也加速了西晋的衰亡。

错乱章节催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