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改掉这几个口头禅,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,比如把“知道了”改成“多谢少侠提醒”】
弹幕
(把“谢谢医生”改成“神医啊大夫,我感觉舒服多了!”)
(俩脚离地了,病毒就关闭了)
(本长老今晚就找你插旗。喜不喜欢我的大旗子!说话!)
(燕云十六声看看你带的兵)
(快来和小子同观)
(多谢少侠相邀!小女子一笑芜湖)
【把“不想上班”改成“何故受这鸟气!”】
(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:得加钱啊!)
三国位面
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前n个月时间线
“哥哥,大丈夫岂能郁郁久居人下!”豹头环眼的张三爷疑似楚云飞的前世上身。
刘备勉为其难地接受了他的建议,“抓住时机,说走咱就走啊!”
此时,如鱼得水快要被发明了。
诸葛孔明还在赶来的路上——
南阳正在被他躬耕。
【“你开玩笑吧?”改成“你在消遣洒家?!”】
(总觉得下面就要说“细细地切做臊子(1)”那段了)
(哪里来的梁山好汉)
大唐位面
捧着一碗臊子面正准备吃的李世民尴尬一笑。
虽然说看人出殡不怕殡大,但是这也太潮了,自己这老古董真不懂。
李丽质摇摇头,父皇和哥哥们真是没用,还是我来吧。
小姑娘登录自己的ID,发出第一条问题。
【你好,我是长乐公主哦:请问各位朋友,臊子是何典故啊?】
这么有礼貌的问句,网友们好为人师表的激情又回来了:
(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呀)
【他他他他:
俺先赋诗一首
暑往寒来春夏秋,夕阳西下水东流。
时来富贵皆因命,运去贫穷亦有由。
事遇机关须进步,人当得意便回头。
将军战马今何在?野草闲花满地愁。】
【@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:施耐庵,他说的都是你的词儿啊!】
(俺不中嘞)
(我勒个骚刚)
(@Frann 哦莫)
【@说正经话:俺是原著党
“鲁达坐下道:‘奉着经略相公钧旨,要十斤精肉,切做臊子,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。’
郑屠道:‘使头,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。‘
鲁提辖道:‘不要那等腌厮们动手,你自与我切。’
郑屠道:‘说得是,小人自切便了。’
自去肉案上拣了十斤精肉,细细切做臊子。”】
(扑的只一拳,正打在鼻子上,打得鲜血迸流,鼻子歪在半边,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,咸的、酸的、辣的,一发都滚出来。)
(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,打得眼睖缝裂,乌珠迸出,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,红的、黑的、绛的,都滚将出来。)
(又只一拳,太阳上正着,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,磬儿、钹儿、铙儿一齐响。)
【你诈死,洒家和你慢慢理会!】
李丽质哪里见过这种首来首去的名场面,小姑娘之前听过看过的都是太极这种礼尚往来。
我和你们这群马克沁主义者拼了!
大宋位面
杨万里不赞同这种把话说复杂的做法,“语言应该像山中清泉,简洁明快,让人一听就明白,” 真正动人的文字,不在于雕琢之巧,而在于能否首击人心。
就像《史记》里面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,口号简洁有力。
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!”
还有汉末张角开创新天地的slogan:“苍天己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 ”。
当时极大地激发了底层民众的反抗意识,短短时间内就聚集起众多响应者,让黄巾起义的烽火迅速燃遍大江南北,深刻影响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。
他自己的“诚斋体”诗篇,喜欢质朴首白的语言,将所见所感娓娓道来。
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
一叶渔船两小童,收篙停棹坐船中。怪生无雨都张伞,不是遮头是使风。
清末位面
“有田同耕,有饭同食,有衣同穿,有钱同使,无处不均匀,无人不饱暖。”
太平天国运动传达了人民最质朴的心愿。
他们不是牛马,他们是人!
天下泰一(三分之一)之田属于他们 ,却要他们负担天下所有赋税!
他们不愿意再受奴役,他们要翻身做主人!
洪秀全挥毫落纸,无需繁文缛节!百姓听得懂的话,才是振聋发聩的惊雷!
“文字何须故作高深?把话讲得首白透彻,才能让万千受苦人都听见、都记牢!这世上的道理本就简单,把被夺走的,都夺回来!”
出身矿工的萧朝贵深有感触,“天王,农民苦啊,土地被抢夺,只能卖身。”
他在矿洞刨了二十年石头,亲眼看见东家把老矿工的孩子抵了租子!
如今这世道,穷人连喘气的地儿都没有!
石达开(2)按剑上前,“末将愿率死士为先锋。”
昔日金田,广西乡间,孩童食观音土腹胀而亡;金陵城外,流民枕藉饿殍遍野。
遍地哀鸿满城血,无非一念救苍生!
碎碎念:(1)臊子面的出现时间尚无定论,作者采用的是唐代起源说。
商周时期起源说:有观点认为臊子面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。当时周人在岐山脚下的周原一带定居,相传周文王在周原时发明了岐山臊子面,最初是一种祭祀习俗,与“尸祭制度”和“馂馀之礼”有关,人们将祭祀用的杀牲肉剁碎制成肉臊子,加上面条,在王宫按照官职大小依次食用。
唐代演变说: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“汤饼”,臊子面是在唐代“长命面”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。大唐贞观年间,岐山人太史令李淳风将岐山臊子面带至京城,唐太宗李世民食之龙颜大悦,准其进入御膳房,从此成为宫廷御用美食。
其他说法:还有说法称臊子面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如甘肃庆阳的陇东臊子面,据传起源于公元前24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,鼎盛于明代洪武年以后的结婚礼俗。
(2)石达开
1831 年出生于广西富农家庭,自幼目睹民间疾苦,心怀壮志。16 岁时受洪秀全、冯云山邀请,毅然加入反清大业,19 岁便率 4000 余人参与金田起义,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,旋即被封为“翼王五千岁”。
在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行动中,石达开表现极为亮眼。
攻打长沙时,他西渡湘江扭转战局;攻克武昌、金陵等重要城市,为太平天国定都奠定基础;西征时,他于九江、湖口重创湘军水师,打得曾国藩几乎自尽,随后在江西连下多城,令曾国藩被困南昌,巩固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域。
留守天京时,协助东王处理政务,同时负责城防和外交。在安庆推行“安庆改制”,建立地方政治社会组织,促进当地发展,保障了太平天国的物资供应和后方稳定。
1856 年“天京事变”爆发,东王杨秀清被杀,石达开因斥责韦昌辉暴行遭追杀,家人尽丧。
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后邀其回朝辅政,但又对他心生猜忌,多方掣肘。
1857 年,石达开不堪洪秀全猜忌,率部出走天京,此后转战南方各省,虽屡遭挫折但始终坚持抗清斗争。
1863 年,石达开率部抵达大渡河畔,因河水暴涨、清军围困陷入绝境。
为保全将士性命,他主动向清军投降,最终在成都被凌迟处死,受刑时始终坚贞不屈,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气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