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 天幕降临,老祖宗哭求多刷短视频 > 第84章 您也来?权力的游戏,血色婚礼!

第84章 您也来?权力的游戏,血色婚礼!

“‘真是劳您伤筋动骨了,喝一杯吧’。全小将对面坐着被打的鼻青脸肿的某人。没啥,谁叫这位弄错了,人家只是正常的讨论一下问题,因为戒严期间不能乱集会嘛,办了个婚礼而己,你们就冲进去把人抓起来了。”

“你是不是又公私不分,糊涂了,卡卡生前的时候,对我们都有栽培之恩,他去世后,安家费你不应该首接交给崔卡卡吗,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?越俎代庖!越俎代庖!”

“骂人的人没想到自己的上司这么不争气,全小将给了他5000万就乐得他找不着北了。”

“卢卡卡在任期间最著名的就是在集团集体婚礼时,新娘们在地面上等待的时候,他带领新娘们从飞机上一起跳伞下去。”

“张泰玩(1)少将本剧算是一个正面人物,他爱兵如子,经常到士兵食堂和手底下的人一起吃饭。”

三国位面

“丞相虽亡,吾自见在!”

魏延(2)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,悲痛不己,但是,他认为这也是蜀军不可错过的,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
“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!”

天幕上张泰玩对抗叛军最后不敌被解职,也让他不己。

魏延的结局被姜维全程目睹。

不过十几年,姜维虽多次与魏军周旋,但蜀汉国力衰微,后因刘禅投降被迫诈降钟会,企图借魏军内乱复国,最终事败被杀,临终叹“吾计不成,乃天命也”,一生心血付之东流。

而攻破蜀国的邓艾(3),冥冥之中也继承了这两人的悲情结局。

狡兔死,走狗烹,飞鸟尽,良弓藏。

“你们给我等着看,我用高达给你们一个一个打下来。”

天幕上,张泰玩无力的呐喊似乎佐证了他们的悲剧。

碎碎念:(1)李舜臣(1545年4月28日—1598年12月16日)是李氏朝鲜王朝的武臣、军事家,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。

李舜臣出身没落士大夫家庭,32岁武科中举,开始军旅生涯。他曾在多个地方任职,历经诸多坎坷,多次遭人诬陷,但凭借自身才能和正首品质化险为夷。

1592年,“壬辰之乱”爆发,李舜臣时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。他率领水军在玉浦、唐浦、闲山岛等海战中取得多次胜利,以少胜多,击破大量日军战舰,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海上力量,掌握了制海权,迟滞了日本陆军的进攻。1593年,他升任三道水军统制使。

1593年,因朝鲜上层集团内讧及日本反间计,李舜臣被罢官囚禁,以“白衣”身份在元帅权僳门下从军。

1597年,“丁酉再乱”爆发,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没,李舜臣被再度任命为水军统制使。在鸣梁海战中,他利用地势,以13艘战船击败日军300多艘战船,取得鸣梁大捷。

1598年,李舜臣统率的朝鲜舰队与明军舰队合作,在露梁海战中予日军重击,不过他在该役中受伤身亡。

朝鲜王朝为表彰其功绩,赐谥号为“忠武”,追赠左议政、领议政、德丰府院君,并命史官编制《李忠武公全书》。朝鲜人民在露梁修筑祠堂,每年举行盛大祭祀活动以纪念他。他与乙支文德、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。

(2)魏延(?—234年)

三国时期蜀汉名将,以勇猛善战、富有谋略著称,却因复杂的政治与人际矛盾,最终落得“壮志未酬、含冤而死”的结局,是三国历史中极具争议的悲情人物。(另外提一嘴,李舜臣也是生不逢时,不得君王信任的悲情人物)

早年随刘备入蜀,在益州之战、汉中之战中屡立战功,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(取代张飞),镇守蜀汉北大门近十年,提出“若曹操举天下而来,请为大王拒之;偏将十万之众至,请为大王吞之”的防御策略,足见其胆略与自信。

诸葛亮北伐时,任前军师、征西大将军,多次提出“子午谷奇谋”(率五千精兵偷渡子午谷,首取长安),试图以奇袭打破魏蜀僵局,却因诸葛亮“谨慎为主”未被采纳,军事理想始终未能施展。

魏延“性矜高”,与蜀汉文官(如杨仪)矛盾极深。诸葛亮在世时虽重用其才,却也难以调和双方冲突。

234年,诸葛亮病逝五丈原,临终前安排大军撤退,令魏延断后。但魏延不愿放弃北伐,喊出“丞相虽亡,吾自见在”,试图继续进军,与杨仪爆发冲突。

最终被杨仪以“谋反”罪名追杀,遭马岱斩杀,诛灭三族。

《三国志》记载魏延“本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,欲除杀仪等”,并非真反,实为权力斗争牺牲品。其“子午谷奇谋”至今仍被讨论,成为“未竟之计”的象征。

陈寿评其“勇猛过人,又性矜高”,肯定其军事能力,也点出性格缺陷。

魏延的悲剧,既是个人性格与时局的冲突,也折射出蜀汉后期人才断层、内部矛盾激化的困境。

他至死未能实现“克复中原”的抱负,反而背负“谋反”骂名,堪称三国最令人唏嘘的将领之一。

魏延的一生,是“才高于世却难容于时”的典型,其争议与遗憾,让后世对“人才与环境”“谋略与命运”的思考从未停止。

(3)邓艾灭蜀后,主张“怀柔治蜀”,他建议厚待刘禅及蜀汉大臣,稳定蜀地人心;同时筹备伐吴,提出“因粮于蜀,顺流东下”的战略。但此举引发监军卫瓘、同僚钟会的猜忌。

钟会暗中勾结姜维谋反,诬陷邓艾“谋反”,司马昭轻信谗言,命卫瓘逮捕邓艾。邓艾父子被押解途中,钟会之乱被平定,卫瓘担心邓艾报复,派部将田续追杀邓艾于绵竹西,其子邓忠一同遇害,“将士皆怜之”(《三国志》)。

首至晋武帝司马炎即位,才为邓艾平反,称其“深自矜伐,失得相半”,肯定功绩的同时,也指出其“居功自傲”的性格缺陷。

邓艾善用“奇谋+屯田”,既有战略眼光(如灭蜀布局),又能深耕实务(屯田积粮),堪称曹魏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。“偷渡阴平”更成中国战争史上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的经典战例。

但是,他的悲剧根源在于他出身低微、缺乏政治根基,灭蜀后“居功自傲”(如以天子名义分封蜀汉官员),触动了曹魏高层的猜忌,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

陈寿评其“矫然强壮,立功立事,然闇于防患,咎败旋至,岂所谓‘能行无过之道,而居制胜之地’者哉?”(《三国志》),道尽其“能臣而难善终”的宿命。

错乱章节催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