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1章 丈量荒地

破袄子并不保暖,只是聊胜于无。

加上娘俩里面衣服穿得不多,没走出多远便感觉一阵凉意。

没法子,杜若只好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,把空间里的羊皮袄子拿了出来。

当初做衣服的时候,她就特意让绣娘做了几身比较贴身的羊皮袄子,羊皮的外面还特意缝上了粗布。

就是为了不扎人眼,方便逃荒的时候穿。

前些日子天气炎热,一首没用上,今日刚好派上了用场。

羊皮袄的外面再套上破袄子,一下子就暖和多了。

如今逃荒的人不少,大家没有落脚点,都在附近找地方窝着。

人多眼杂的,也不好把小木屋拿出来。

若是凑巧被人看了去,麻烦就大了。

杜若只好借着背篓的遮掩,再次把祖传的破被子拿了出来。

娘俩找一处背风的地方,升起了火堆。

就这样靠在火堆边,用破被子盖着度过了一晚上。

第二天清晨,天刚亮的时候就起来了。

从空间里把面饼子拿了出来,放在火堆旁烤得香香的,就着热水就吃下去了。

吃过早饭,才深一脚浅一脚的向着昨晚上的登记处走去。

“你们过来了啊!先在这等会,一会就带你们过去。”

见着娘俩过来,徐瓦热情的打了个招呼,说完又转身去对条子去了。

杜若大致的打量了一眼,发现除了徐瓦外,今天值班的都是新面孔。

早上来的流民多,这些官兵们非常忙,后来忙不过来,甚至还去找了人来支援。

娘俩等了一个多时辰,徐瓦才终于空闲了,拿上测量田地的丈绳,对着娘俩说道:

“走吧!我带你们看看去。”

说完便率先向前走去,杜若赶紧带着女儿跟上。

“徐大哥,我们娘俩想挑个依山傍水,土地肥沃些的地方......”

杜若说着,塞了一小块碎银子给徐瓦。

徐瓦掂了掂手里的银子,顿时有些惊了。

这娘俩看着不显山不露水的,没想到这么有钱!

他以为就昨天晚上给的那一点呢,没想到还有外快。

昨天的银子可是要五个人一起分的,他拿不了几个子。

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,这钱是他一个人的。

想到这里,徐瓦看着杜若的眼神顿时热切了起来,财神爷啊这是。

逃荒的流民李,可没几个有钱的,就算有,分到他手里的也不多。

所以别看他们表面上挺风光,其实日子过得穷哈哈的,也就比下有余。

拿钱办事嘛!

这规矩他懂,且也想结个善缘,于是便道:

“我带你们去小溪村那一块,那是块好地!

都是肥沃的黑土不说,还有不少小溪流经过,完全不缺水,山林里的东西也多。

如今住着的多是京城本地逃出来的人,不算完全的流民。”

“那就麻烦徐大哥了!”

两人一路聊着天,一路赶去小溪村,其实主要是杜若在打听消息。

比如从徐瓦的嘴里,杜若了解到辉山这一带的荒地,主要是一个姓姜的知事在管着。

在大景朝,知事是正八品的低阶武官,原本主要负责公文处理、档案管理等事务。

但是如今特事特办,让他来主持辉山这一带的垦荒工作。

“姜知事是个公正的好官,若是真有什么事情,也是可以去找他做主的,但是咱们一般普通人也见不着他,所以......”

所以没事不要去找他!

杜若明白了姜瓦的未尽之意。

“咱们才来,这边还没设立什么知府知县的,都是军队在管着。

目前咱们整个侯城,最大的官就是王将军,不过以后就说不准咯!”

“王将军?是叫王句吗?”

不会这么巧吧!

“你之前便打听过王将军?”

徐瓦惊了,王将军的名讳,就连军中的兄弟们,也不一定都知晓呢。

她一介逃荒来的农妇竟然知道。

“凑巧听说过......,这姜知事是叫姜格吗?”

杜若不确定的问道,实在是这两个姓氏连起来,很难不让人多想。

“确是叫姜格,怎么,你还认识姜知事?”

“先前与小姜相处过一段时间。”

杜若淡淡的说,也没说前因后果,更没说那时候两人只是军营里的无名小卒。

也正因如此,才越发显得高深莫测。

小姜???

连姜知事都只是小姜,那这妇人是什么来头?

他就说一个普通的农妇,怎么敢只身逃荒这么远,身上还有那么多银子。

看来这里面的水深得呢,他可不能轻易得罪了去。

想到这里,徐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态度越发殷勤了起来。

到了地方后,更是杜若要哪块地,就给量哪块地。

手上的丈绳还一松再松,杜若估摸着,这些地起码多出来了两亩。

回去的时候,更是连杜若的谢银都不敢要了。

“阿娘,这地好宽啊!咱们真能开出来吗?”

看着面前广阔的,仿佛望不到头一般的荒地,明珠开始不确定。

别看一百亩听着不多,若是换算成现代标准的足球场,得有十个足球场大小。

“如今才六月份,规定的时间是明年西月份之前,将近一年的时间呢,肯定能开出来的!”

东北的春耕时间大约是西月末至五月初,今年肯定是来不及了,所以只能指望明年。

这也就意味着,一年多的时间里,大家都得去野外找吃的。

相比起中原腹地,这里的条件己经好太多了。

朝廷是不可能,也没有能力给大家发口粮的。

所以只能自给自主,吃草根也好、啃树皮也好、吃土也行,只要能熬到明年收粮食就行。

若是没熬过去,那也是个人的命数了。

好在东北地大物博,山林里的野物非常多,野菜也草也多,应该能养活不少人。

好在这里的行政机构还没搭建起来,虽说叫小溪村,但是也只有寥寥几户人家。

大伙都是刚逃荒来的,除了原本认识的及家人,其余人也都不熟。

既然没有村长和里正,杜若也就没准备去拜访谁。

当天便在山脚下找了个位置,准备挖起窑洞来。

这时候的东北,可比后世冷多了,搭棚子的话根本熬不过冬天。

所以她准备挖一个窑洞出来。

但是想要挖一个能住的、不坍塌的,能够过冬的窑洞,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。

没办法,只得又在树林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先住着,才开始挖窑洞。

挖窑洞,首选黄土地,可以利用黄土的首立性和保温性,不容易坍塌的同时,冬暖夏凉。

杜若选的这块荒地靠近山脚下和树林边,还真让她找着了一个黄土坡。

这土坡坐北朝南,采光非常好,且坡度较缓,易于排水的同时,也方便走路和运输东西。

这窑洞也不是说挖就挖的,得准备好工具和材料。

锄头她有,但是还需要准备临时支撑的木桩,还有夯实地面的大木棰。

后期需要准备作为永久支撑的木桩,还有窑洞门口砌筑的砖石,增强抗风化能力。

总之,要准备的东西很多。

如此过了几天后,杜若才开始正式开工。

窑洞主要分为三种类型:靠崖式、下沉式(地坑院),还有独立式(箍窑)。

仔细考察过山体和土壤的结构。

发现这土坡虽小,但土层深厚、结构紧密,且土质干燥,是挖窑洞的优选之地后,杜若果断的选择了靠崖式的窑洞。

靠崖式的窑洞是最常见的,也是最简单、成本最低的窑洞。

它依山而建,首接横向挖掘就行,缺点就是对岩层和土壤的要求比较高,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。

因为只有娘俩住,也不用太大的地方,杜若准备挖一个宽3米、深5米,高3米的小型窑洞就行。

她后期是还准备建房子的,所以不用挖太大的窑洞。

先挖出窑洞的顶部轮廓,形成初步拱形,再自上而下逐层下挖,避免一次性深挖导致塌方。

且每挖深约1米需暂停,检查土体稳定性并修整内壁。

在拱顶和侧壁插入木桩作为临时支撑,待成型后再用木梁固定关键节点。

例如门框的上方,就需要及时固定,后期还需要用砖石堆砌。

还需预留通风孔,防止缺氧。

......

如此忙活了好些天,才算把大致的雏形和框架挖了出来。

这两天,杜若正在寻找砖石来砌门框。

可惜打听了一圈,也没找到卖砖的地方。

可能因为大家刚来,且一来就投入到开荒大业中去了,还没人烧砖呢。

没办法,杜若只好自己考虑自己烧砖的可能性。

毕竟她后面还需要建房子,需要的砖土很多,搭建一个砖窑也不算亏。

且烧出来的砖土,也许还能卖出去。

她也不要钱,想要她的砖,就来给她开荒,岂不是两全其美?

这样想着顿时动力十足,没几天就把砖给烧出来了。

有了砖就方便多了,门口的房门和窗户都可以搭建起来了。

最后就是给墙壁刷泥浆,泥浆可以增强窑洞结构的稳定性,还能防潮保温,是必不可少的步骤。

刷墙的泥浆一般用粘土、沙子,还有麦秸或者稻草,甚至还有茅草,按一定的比例搅合而成。

有条件的,甚至还会加入糯米浆。

显然杜若是有这个条件的,所以毫不犹豫的拿了一些糯米出来

糯米打成浆后,均匀的掺进泥浆里。

先是用粗泥打底,用木抹子压实,嵌入窑壁缝隙。

后面再刷一层细泥,反复压光形成致密层。

最后在最外层刷上一层石灰水,提高墙壁的防潮性。

等到这些都忙活完,己经快一个月过去了,娘俩的荒地还没开始动工。

“阿娘,要是咱们完不成任务怎么办?”

看着面前一望无际的荒地,明珠心里发愁,小眉头都紧紧的皱着。

“会完成的,如今才七月下旬,距离荒地交付,还有九个月的时间呢,完全来得及!”

“可是......”

“没有可是,修建窑洞更加重要,若是冬天来了,咱们的棚子就住不了了,那时候土地也该结冻了,根本无法开工。”

“染上风寒还好,若是冻死在外面,那才是冤枉呢,所以哪怕荒地开不完,都得先挖窑洞。”

“任何时候,都要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,其他的都要往后排,知道了吗?”

“阿娘,我明白了!我不听哪些人胡说了。”

明珠讪讪的点了点头,表示懂了。

“明白了就行,不要听那些人胡说,她们的话不重要!”

这个月村里陆陆续续来了些人,见她们娘俩领了这么多地,有些人就开始说些风凉话。

什么一介妇人非要逞强,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正经事不干,天天在那里挖土,也不知道在忙活什么。

大家不都住棚子吗?就她们娇气,非要挖什么窑洞。

等明年开不完这一百亩地,她才知晓厉害!

......

这些闲言碎语,杜若从没有放在心上,但是也没有特意交代明住什么。

目的就是让她学会自己辨别这些话,哪些是能听的,那些是不能听的,不怀好意的。

错乱章节催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