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题的复杂性让时玉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。他握着笔,眼神专注,目光紧锁在题目上,在心中反复演绎每一个细节。
证明高维流形的嵌入不仅需要构造性推导,还要在逻辑上严丝合缝。每一步都要小心验证,每一个公式都需清晰呈现。
他缓缓落笔,推导从黎曼流形的度量张量展开,逐步构建嵌入函数的形式。写到一半,时玉忽然停下了动作,笔尖轻轻抵在纸面上,眉心微微蹙起,似乎在权衡某个关键细节。
沉思片刻,他在草稿纸上快速演算了一串公式,随后神色放松,又继续在答题卡上工整书写。
不知不觉间,时玉用完了发下来的草稿纸。
他抬起头,冲着站在不远处的监考老师举了举手:“老师,可以再给我几张草稿纸吗?”
年轻的监考老师被打断了思绪,连忙走过来,从身旁的文件夹里抽出几张纸递给时玉。他趁此机会,目光下意识地扫向了时玉的答题卡。
即便只是匆匆一瞥,年轻老师也能感受到那种高度凝练的逻辑性——每一步都环环相扣,没有丝毫冗余。
最重要的是,前面两个题目时玉的最终答案全对。
而这一幕透过监控画面传到了论坛上,许多关注的学生也注意到了时玉的节奏变化。
“妈呀,他草稿纸都不够用,而我压根连草稿都打不出来。”
“装模作样,我就不信一个倒一有这种实力。”
“有些人恶意别太大,人家明显就是脑子里思路太多,不够纸用!”
坐在另一侧的江文雅紧盯着自已的试卷,那道偏微分方程她已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边界条件和解法选择,尽管她最终找到了思路,却也用了整整一个小时。
江文雅告诉自已要放宽心,专注自已的答卷,自已尽全力就好。她深吸了一口气,强迫自已平静下来。
终于,在时间悄然流逝的半小时后,江文雅停下了笔,微微松了一口气。她仔细检查了一遍自已的答案,确认没有任何遗漏或错误后,终于写出了第一题的最终答案。
虽然完成这一题已经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,但江文雅仍旧强迫自已保持镇定。她在草稿纸上又演算了一遍,确信无误后,才放下笔,翻到下一题。
年轻老师将草稿纸递过去后,神色复杂地回到了自已的位置。他的视线始终忍不住在时玉的方向停留,胸中满是震撼。
他低头靠近年长老师,他压低声音,像是难以置信地呢喃:“那个学生……前两题完全做对了。甚至……”他的目光微微闪动,声音里透着无法掩饰的惊叹,“第二题的解法,比我的参考答案还要简便。”
年长老师抬起眼皮,沉沉地看了年轻老师一眼,没有立刻开口,而是意味深长地瞥向屏幕中时玉安静作答的身影。
年轻老师继续道:“尤其是第二题,他的推导简直就像……就像完全跳过了那些复杂的中间步骤,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核心,直接切入关键。”他说到这里,忍不住轻轻摇头,“这不是单纯的聪明,而是对问题本质有种近乎本能的理解力……”
他句话说出口后,忽然停顿了一下,目光复杂地望向时玉的身影,心中升起一丝无法抑制的震撼和疑虑。
“这说明什么?” 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已。
答案却是显而易见的——时玉的知识储备,甚至超过了他自已。
“看看他接下来的表现,或许这学生也只是运气好,见过类似第二题的题目。”年长老师语气沉稳,试图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,但眉头却隐隐皱起,显然他心中并没有那么笃定。
年轻老师偏头看了他一眼,没有反驳,只是低声道:“但愿如此。”
事实上,他的心里很清楚,这种解释或许能说服别人,却无法说服他自已。他在设计这道题时反复斟酌,甚至查阅了大量文献,才将题目难度卡在一个几乎难以完全解答的层次。
他的初衷是通过这道题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、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,尤其是对黎曼函数在局部范围内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。
这绝不是普通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做到的。
宋佳乐反复阅读了几遍第二题的题干,却始终感觉无法抓住关键点,仿佛有一个无形的屏障挡住了他的思绪。
他闭上眼,深吸了一口气,努力调整自已的状态,但那种深深的困惑依然挥之不去。
作为学院中的佼佼者,宋佳乐的自信一向来源于他在数学和理论上的直觉。然而,眼下这种完全无从下手的感觉让他难以接受。
“为什么……怎么可能……”他低声喃喃,手中的笔紧握得几乎泛白,愈发感到心慌。每个思维的分岔口都像是一片迷雾,无法穿透。他甚至一度怀疑,是不是自已对题目的理解出了问题。
时玉的神情始终冷静,眉宇间没有一丝慌乱,仿佛整个考场的时间都由他掌控。
两点整到四点半左右,时钟的分针滴答而过,教室里的气氛却在悄然发生变化。其他考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被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。
江文雅偶尔抬起头,看到时玉埋头疾书的身影,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。
宋佳乐的情况还算好,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他才堪堪找到一些第二题的解题思路。
时玉偶尔会停下笔,略微皱眉,似乎在验证某一步推导的合理性,但紧接着,他的动作便恢复如初。
将第三题的解答时间控制在四点半左右,时玉才轻轻搁下笔。
校园论坛的直播间热度依然居高不下,实时观看人数几乎与一开始持平,但评论区的气氛却比刚开场时更加火爆。
“他又放下笔了?!”
“我的天,他这是真的连第三题都解出来了?”
“不会吧,第三题可是科研级别的题目!我的导师告诉我他写这道题都要花不少时间才能弄清楚解法,他居然又这么快?”
站在一旁的年轻监考老师眼神微微一凝,下意识地捏紧了手里的记录板。
他扫了一眼墙上的时钟,时针刚刚指向四点半。
一个半小时,年轻老师的喉结滚动了一下,忍不住低声对年长老师说道:“他又停笔了……”
年长老师皱起眉头,目光紧锁在时玉身上,低沉道:“应该是没思路了吧,能写到这已经不错了。”
这道题,完整的写出来至少需要三个小时,怎么可能这么快。
年轻老师却不这么觉得,他又想去看看时玉的答题卡了。
时玉翻过试卷,目光落在第四道题的题干上,眼神微微一怔。
如果说前面三道题只是在难度上越拔越高,那第四道题就是完完全全的超纲。
“多维量子优化……”时玉喃喃道。
这一道题则完全跳出了现阶段学术的框架,直指最前沿甚至未解的领域——不仅考察数学的深度,还需要对量子力学和泛函分析有深入的理解。
题目描述中的泛函形式、约束条件以及求解要求,对于现代的学术环境而言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果然,在题目的最后,时玉看到了一行小字。
“本题不要求提供完整解答,请简述解决思路及思考方向。”
研究院的考察目的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、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如何面对未知领域的思考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