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代表的到来
1936年秋,一辆黑色奔驰轿车缓缓停在朱洁的制药厂门前。车门打开,一双锃亮的军靴踏上了上海潮湿的柏油路。
“约翰内斯·赫尔曼,德意志帝国商务参赞。”男人摘下帽子,露出一双锐利的蓝眼睛,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。他的身后,两名穿着灰色西装的随从抬着一只金属箱,箱盖上印着克虏伯公司的鹰徽。
朱洁站在台阶上,旗袍外披着一件白色医师服,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。她微微眯眼德国人来得比她预计的更快。
“欢迎,参赞先生。”她微笑,目光却扫过那两名随从腰间鼓起的枪套,“是为了青霉素,还是为了中医科大学的入学资格?”
赫尔曼轻笑一声,拍了拍金属箱:“为了友谊——和更大的合作。”
谈判桌上的博弈
会议室内,金属箱被打开,露出一个精致的机床微缩模型。
“这是莱茵金属公司最新研发的精密铣床,误差不超过0.001毫米。”赫尔曼的手指划过模型,“它可以加工炮管膛线,也能制造飞机引擎部件。”
朱洁的指尖在茶杯边缘轻轻一叩。她需要这些设备——女子特种兵部队己经训练出第一批炮兵,但没有自产重武器的能力。
“条件?”她首接问道。
赫尔曼倾身向前:“青霉素的完整生产工艺,以及……您在苏州的兵工厂10%的股份。”
房间瞬间安静。朱洁的兵工厂藏在制药厂地下,连租界警方都不知道。
“有趣。”她突然笑了,“但我更想知道,贵国为什么不去找日本人合作?他们离得更近。”
赫尔曼的表情僵了一瞬。
暗流涌动的真相
深夜,朱洁独自拆阅了李佳佳从德国领事馆窃取的密电:
“元首命令:不惜代价获取上海青霉素技术,必要时可牺牲对日关系。帝国经济部”
她点燃香烟,烟雾中浮现出更大的棋局,纳粹德国正在备战,而青霉素能拯救成千上万的德军伤员。至于日本?不过是暂时的盟友。
“蓝鹰。”她唤来心腹,“明早带德国人去参观‘废弃’的3号车间,让他们看那台‘唯一’的青霉素发酵罐。”
以假乱真的交易
次日,赫尔曼被带入一间布满灰尘的厂房。巨大的金属罐体锈迹斑斑,几名“工人”正用扳手假装维修。
“我们的产能有限。”朱洁遗憾地摇头,“如果能有十台这样的德国机床……”
赫尔曼急切地打断她:“我们可以提供五台莱茵金属机床,再加两套战机引擎模具!”
朱洁“犹豫”了整整五分钟,才“勉强”点头:“但要附加一个条件——派五名德国工程师常驻上海‘指导’。”
她心里清楚,这些工程师将是最好的人质与技术来源。
黄浦江上的密约
签约仪式在德国商船“普鲁士号”举行。朱洁签下“技术共享协议”时,甲板下正秘密卸载着第一批机床零件。
赫尔曼举杯香槟:“为德中友谊!”
朱洁微笑碰杯,余光却瞥见一名随从偷偷拍摄文件——果然,德国人也没打算诚信交易。
“对了。”她突然用流利的德语说道,“请转告贵国元首,如果他想要真正的青霉素菌种……”她将一枚玻璃试管放在桌上,“就用ME-109战机的设计图来换。”
赫尔曼的酒杯咔嚓一声碎裂在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