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二拿来的石灰掺了半袋沙土,根本不能用来粉刷墙壁。苏清沅看着他故作无辜的嘴脸,没戳破 —— 她要的不是石灰,是让这对夫妇放松警惕的假象。
“看来只能先用黄泥糊墙了。” 她把石灰推到一边,拿起王二送来的糊窗纸,“春桃,我们先把窗户糊好,免得夜里冻着。”
王婆娘在门口转悠了半天,见实在找不到值钱东西,撇着嘴骂骂咧咧地走了:“别以为有几个银子就能当大小姐,到了这庄子,就得守庄子的规矩!”
“什么规矩?” 苏清沅头也没抬,手里的糨糊刷得又快又匀。
“每天卯时上工,亥时歇工,地里的活计不能偷懒,每月的月钱…… 得看夫人的意思。” 王二阴阳怪气地补充,“不过我看啊,夫人怕是早把你们忘了。”
苏清沅糊窗户的手顿了顿。柳氏果然打算断了她们的生计,让她们在庄子上自生自灭。她忽然笑了,指着墙角那半捆枯枝:“这些柴火,够我们烧几天?”
王二眼珠一转:“庄子上的柴火都有定数,你们新来的,每月只能领十斤。”
“十斤?” 春桃气得跳起来,“这点柴火连炕都烧不热!”
“嫌少?” 王二抱起胳膊,“有本事回苏府去要啊!”
苏清沅拉住春桃,对王二说:“柴火我们自己去后山砍,不用劳烦管事。只是这地……” 她看向庄子后面的山坳,“我想开垦出来种点蔬菜,不知行不行?”
王二想也不想就拒绝:“那地是庄子的,哪能让你随便动?”
“我只用山坳那一小块,不占正经耕地。” 苏清沅从布包里拿出景琰给的种子,晃了晃,“种出来的菜,分你三成。”
三成蔬菜!王二的眼睛亮了。庄子上的土地贫瘠,种出的粮食勉强够交租,要是能有新鲜蔬菜,拿到镇上能换不少银子。他搓着手,笑得一脸谄媚:“也不是不行…… 只是这农具……”
“我们自己做。” 苏清沅打断他,语气不容置疑。
看着王二欢天喜地地跑去找丈量土地的绳子,春桃急得首跺脚:“小姐!您给他三成蔬菜干什么?那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!”
“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。” 苏清沅拍掉手上的糨糊,“他是柳氏的人,明着跟他作对,我们讨不到好。不如先稳住他,等我们站稳脚跟……”
她的话没说完,却让春桃明白了意思。这庄子上的人,怕是都跟王二夫妇一样,眼里只有利益。
吃过晚饭,苏清沅借着月光翻看景琰给的地形图。山坳的位置被红笔圈了出来,旁边还标注着 “溪”—— 说明附近有水源。她叫醒春桃:“我们去山坳看看。”
“夜里去?” 春桃吓得抱住被子,“听说后山有狼!”
“狼比人好对付。” 苏清沅披上柳如烟的旧棉袄,“白天人多眼杂,夜里正好勘察地形。”
两人提着灯笼往山坳走,月光洒在黄土坡上,像铺了层薄霜。苏清沅蹲下身,抓起一把土凑到鼻尖闻 —— 带着腐叶的清香,肥力足得很。她又往前走了几步,果然听见潺潺的水声。
“小姐!有小溪!” 春桃惊喜地叫起来。
溪水不深,刚没过脚踝,水质清澈见底,水底的鹅卵石看得清清楚楚。苏清沅捧起溪水喝了一口,甘甜清冽,比苏府的井水还好。
“这里能种出最好的菜。” 她站起身,目光扫过周围的地形,“我们可以在这里挖地窖,用稻草和泥做保温层,冬天也能种出青菜。”
春桃想象着寒冬里绿油油的蔬菜,眼里又有了光:“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挖?”
“等我们攒够了工具钱。” 苏清沅拉着她往回走,“现在,我们得先做另一笔生意。”
回到住处,她从木箱里翻出柳如烟留下的丝线。颜色不多,却都是不易褪色的上等货,还有几本泛黄的绣谱,上面的花样虽旧,针脚却精致得很。
“小姐要绣花?” 春桃看着她拿出绷子,惊讶地问。
“不是我绣,是让庄子上的妇人绣。” 苏清沅翻开绣谱,指着上面的并蒂莲,“你看这花样,太普通了。我们要绣些不一样的。”
她拿起炭笔,在宣纸上画起来。不是传统的牡丹、莲花,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、乌篷船,还有些简单的几何图案 —— 这些在现代很常见的纹样,在这个时代却新奇得很。
春桃看着纸上的图案,眼睛瞪得圆圆的:“这样的花样,会有人要么?”
“会有人要的。” 苏清沅很有信心。在投行时,她最擅长的就是发现市场空白,这些新颖的绣品,定能在京城的贵妇圈里引起轰动。
第二天一早,苏清沅就让春桃去叫王二的女儿 —— 那个昨天偷偷给她们送红薯的小姑娘。小姑娘叫王小丫,梳着两个羊角辫,怯生生地站在门口,手里还攥着半个窝头。
“小丫,姐姐问你,庄子上的婶子们,是不是都喜欢绣花?” 苏清沅蹲下来,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柔。
王小丫点点头:“娘和张婶她们,冬天没事就绣花,拿到镇上能换几个铜板。”
“那她们绣的花样,是不是都跟这本绣谱上的一样?” 苏清沅把绣谱递给她。
“嗯!都差不多!” 王小丫翻着绣谱,忽然指着苏清沅画的小桥流水,“这个好看!比牡丹好看!”
“那你帮姐姐问问,要是绣这样的花样,婶子们愿不愿意?” 苏清沅拿出一小缕丝线,“绣一尺,我给三文钱,比镇上的绣坊多一文。”
三文钱!王小丫的眼睛亮了,这够买一个白面馒头了!她使劲点头:“我这就去问!”
看着王小丫跑远的背影,春桃担忧地说:“要是她们不愿意怎么办?我们的丝线不多了。”
“总有愿意的。” 苏清沅拿起锄头,“我们先去山坳开荒,等她们想通了,正好有地种出染料。”
她知道,改变固有的观念需要时间,但只要有利可图,总会有人愿意尝试。就像在投行推广新的金融产品,初期总会遇到质疑,可一旦有人尝到甜头,订单就会像雪片一样飞来。
山坳里,苏清沅挥着锄头开垦土地,汗水顺着脸颊流下,滴在黑土地里,溅起细小的水花。春桃在旁边捡石头,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,阳光洒在她们身上,暖洋洋的。
远处,王二夫妇正躲在树后偷看,见她们真的在开荒,眼神里满是不屑。
“我看她们是疯了!” 王婆娘啐了一口,“那破地能种出什么?等着喝西北风吧!”
王二却盯着苏清沅的动作,若有所思。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,镇上的饭馆掌柜说过,要是有新鲜蔬菜,愿意出高价收购。
“再看看。” 他拉着王婆娘往回走,“要是真能种出菜,我们……”
他的话没说完,但眼里的贪婪,己经暴露了心思。
苏清沅仿佛背后长了眼睛,嘴角勾起一抹浅笑。她要的,就是这个效果。
夕阳西下时,王小丫带着几个妇人来了,为首的是个面善的中年妇人,是王小丫的娘张婶。她们手里都拿着绣绷,眼神里带着好奇和犹豫。
“苏小姐,这花样…… 真能多给一文钱?” 张婶搓着手,有些不好意思地问。
“不仅多给一文,绣得好的,我再加一文。” 苏清沅拿出画好的样稿,“你们先拿去试试,绣好了就拿来给我,当场结账。”
妇人们看着样稿上新奇的图案,又看看苏清沅手里的丝线,终于有人动了心。张婶第一个拿起样稿:“我试试!要是真能多换几个铜板,也能给小丫扯块新布做衣裳了。”
看着妇人们拿着样稿离开,春桃兴奋地说:“小姐,我们成功了!”
“这只是开始。” 苏清沅望着天边的晚霞,山坳里的土地己经开垦出一小块,绣品生意也有了眉目。她知道,前路还会有很多困难,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,总能闯出一片天地。
夜色渐浓,庄子里亮起零星的灯火。苏清沅坐在灯下,开始规划下一步的打算 —— 她要建地窖,要种染料,要把绣品卖到京城去。
而这一切的起点,就在这片看似荒凉,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土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