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又是这个李云龙,这小子战场上抗命不服从指挥!】
【你猜旅长怎么说?你怎么不敢跟旅长干一架?你去向师长旅长打小报告去吧?】
【想当年俺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】
【“李云龙!”一声中气十足的吼声从门外传来】
(场面一度十分尴尬)
(川剧变脸)
(谁懂,发牢骚的时候,被旅长抓个正着)
【李云龙,我恭喜你发财了】
【老实说,您这次捞了多少好处】
【冲您旅长的名声,配个骑兵师都不算过分】
【你废话少说,你留下一个连的武器装备,其他的全给我送到旅部来】
(场面二度十分尴尬)
(早期电信zhapian)
(桌面清理大师)
?
?
?
“这李云龙是何人?”天幕闪烁不定,透露了一点语录又匆匆下线,古代人们一脸疑惑。
大汉位面
东方朔想了想,看了看李云龙的装束,判断他是行伍之人。
“陛下,李将军,应当是后世的军人。”
刘彻一听,来了兴趣。
【当当当,今天总结一下《亮剑》里旅长和李云龙的对话合集】
(为什么李云龙看到旅长就怂,因为老李还在背中正式的时候,旅长背的是中正本人)
(nonono,我的盆友,老师长>旅长>李云龙>>天王老子)
(驴掌看李云龙的眼神,就像看自己的小号一样)
大唐位面
哥舒翰(1)仰头长叹,自己的君王非要逼着自己去打一场注定会失败的仗,可他不敢不去,不能不去。
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,赢得越多的人越害怕失败,因为只要输一次,就前功尽弃。
【皮衣旅长把头盔狠狠地往地上一摔,指着举着酒碗的人怒吼,吐出一口白气,转过身来:“我调你李云龙到独立团来,不是让你当好先生的,你得给整个386旅雪耻,就算来得是霓虹天皇的卫队,也得把他们一个一个给我呛死在粪坑里,怎么做那是你的事!”】
【我可是把独立团交给你李云龙了,如果再让我从老总嘴里听见发面团这个词,那就是在说我了!听见了吗。】
(炊事员:碗呢?
警卫员:叫孔副团长摔完了)
大明位面
“就是天皇老子也得分个青红皂白吧,怎么这人没干什么,让一个大汉去绣花?这不是屈才了吗?” 朱元璋愤愤不平。
出身寒微,不是耻辱, 能屈能伸,才是丈夫!
马皇后的话音未落,李云龙的骚操作就来了。
【那把新一团的张大彪给我调来,这营长我使着顺手】
(张大彪啥都好,就是费帽子)
天幕上李云龙摇着手送走了旅长,“旅长,你慢走,慢走,旅长”,前踞而后恭。
“新军装,打包二百件带走”
“这事儿我说了不算”
“谁让你说了?老子现在还是厂长呢!”
“这汉子倒是个将才!咱喜欢。”朱元璋鼓掌喝彩。
这一招看似简单,实则精妙!将士们穿着舒适,自然士气高昂,战斗力倍增!
朱标蹲下身子,轻声给儿子解释:“雄英,李将军粗中有细,他带去的衣服解决了军队士气问题,不然怕败兵的队伍会哗变。”
一支军队,士气就是魂,没了士气,再多的人马也是一盘散沙。
李将军此举,不仅是关爱将士,更是深谙治军之道啊。
此刻的他或许还不知道,在未来的岁月里,会有无数的军人,怀着更崇高的理想与信念,为了创造一个全新的天地而不懈奋斗。
他们将高举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大旗,不畏强敌,不惧牺牲。
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,从西北大漠到江南水乡,他们将用热血和生命,推翻腐朽的统治,建立一个崭新的、属于广大百姓的国家。
【李云龙,你小子肯定又在骂街是不是?】
【李云龙隔着电话立正了:“那个狗ri的打我小报告。”】
【旅长一猜即中,“你少冤枉人,我是猜的。你给我老老实实待着 ,仗,有你打的。前面攻击不顺利,你们早晚要上。但你给我听着,轮到你上时,你要打不下来。”】
“你就把我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!”
“话糙理不糙啊。”
“旅长,谢谢你,我给你下跪了,旅长,这是条真汉子,有个性。”
身在地府的曹操连发三条,他旁边的刘备紧随而来。
“李云龙喜怒无常的双面人生啊!”
“不过君令如山倒,如果朝令夕改,对指挥员的权威会有一种削弱。这话说的是真好啊,”魏武帝没有搭理旁边的昭烈帝,他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大儿子曹昂。
他都下来这么久了,也没见孩子过来看看他,孤寡老人心里苦啊。
【立刻开炮,把所有的都打光,他爹的,老子不过了】
【两分钟之内扔完3600枚手榴弹】
大唐位面
“这李云龙不愧是旅长的兵啊!” 这两个人的性格是真的像,天策上将见之大喜。
“骑兵充作步兵上,当真是英勇啊。”秦琼想起自己被卖的马,心里苦尽甘来。
他望着墙上现代装束的士兵照片,想起自己当年穷困潦倒时卖掉黄骠马的窘迫,又想起与李世民征战时,玄甲军铁骑踏破敌阵的豪迈。
“某家当年于美良川与尉迟敬德交锋,亦是以少胜多。今日见李将军以骑兵步战,破敌于绝境,倒与我那番苦战有几分相似!”
【旅长端起搪瓷缸抿了口浓茶,想起初见李云龙时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,嘴角不自觉上扬。】
碎碎念:(1)哥舒翰是唐朝中期(玄宗,安史之乱)的名将。
哥舒翰是西突厥别部突厥施首领哥舒部落的后裔,父亲哥舒道元曾任安西副都护,母亲尉迟氏为于阗国王女,世居安西(今新疆库车一带)。
哥舒翰西十岁投军,在王忠嗣帐下从军。他作战勇猛,在苦拔海之战中手持半段枪击败吐蕃三队敌军而扬名。后又在积石军之战中设伏,几乎全歼吐蕃五千骑兵。
天宝八年(749年),哥舒翰率十万大军攻打吐蕃石堡城,虽最终攻克,俘获吐蕃西百人,但唐军死伤数万人。不过此役让唐朝扭转了被动防守的局面,得以反击吐蕃。
石堡城之战后,哥舒翰又相继攻下吐蕃洪济、大莫门等城,占领黄河九曲,设洮阳郡,筑神策、宛秀二军,为河陇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。
天宝十西年(755年),哥舒翰中风,长留京师养病。
同年安史之乱爆发,因大将封常清、高仙芝战败被斩,哥舒翰被唐玄宗拜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,率二十万军队守卫潼关。
他主张固守潼关,等待时机,但杨国忠怀疑哥舒翰会算计自己,劝说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。
天宝十五年(756年)六月,哥舒翰被迫出兵,在灵宝西原遭遇叛军伏击,几乎全军覆没。
他遭到蕃将火拔归仁等人背叛,被擒至洛阳,投降安禄山。
至德二年(757年),唐军收复洛阳,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逃跑前将哥舒翰杀害。后来,哥舒翰被追赠太尉,追谥武愍。
哥舒翰在军事上有卓越才能,多次击败吐蕃,为唐朝开疆拓土、稳定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他还因冒死进谏,为恩师王忠嗣求情而令朝野感佩其忠义。但他晚年在安史之乱中兵败被俘投降,这一污点引发了争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