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时间里,母女俩跑遍了四个城门。
发现每一道城门都紧紧关闭着,城墙上的弓箭手和投石机皆严阵以待后,无奈只得打消了进城的念头。
本来她还以为能跟着关系户混进去,后来发现关系户也进不去后,就彻底死心了。
进不去就进不去,她绕过这座城,前往下一座城便是了。
她就不信,每座城池都这么戒备森严。
毕竟此处地理位置特殊,紧临近河边的渡口。
不仅要防备偷渡过来的流民,还要提防干完活回来的正规兵,管理严格也正常。
但不可能做到每一座城池都这样。
既然决定绕过城池,便也也没有再耽误时间。
在第四天清晨,母女二人便踏上了新的旅程。
一路上,母女俩遇到不少流民,都是奔着下一座城池去的,看来大家的想法都一样。
......
一月后,两人终于抵达了下一座城池。
远远望去,见城楼之上并没有弓箭手的身影,杜若一直提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。
她就说嘛!朝廷也没有足够的兵力,把所有的城池都戒严。
“阿娘,这是‘武连县’?”
柳珠仰着头,目光紧紧盯着城门上方那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扭过头询问阿娘。
杜若肯定的点了点头:“没错,这儿正是‘武连县’!”
虽然是在逃荒路上,但是杜若也没打算让女儿当文盲。
前世,在末世之前,她就经常看一些繁体小说,对繁体字并不陌生。
虽说不会作什么文章,更考不了科举,但简单的教认字还是没问题的。
因此,只要一逮到机会,杜若便会教女儿认几个字。
不仅能增长知识,还能分散注意力、缓解疲惫感。
最初的时候,杜若的计划是每天仅教授一两个字而已。
令她惊喜的是,柳珠竟然异常聪慧,非常有读书的天分。
每天一两个字,远远满足不了她强烈的求知欲。
于是乎,杜若索性将每日的教学量增加至五个字。
虽说这样的安排,对柳珠来说依旧轻松自如,但杜若到底没有再增加教学量了。
过犹不及,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鸡娃。
正当母女俩交谈之际,城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。
看样子是在检查户籍文书。
问题是她们并没有户籍!!!
当年闹饥荒的时候,附近的牙婆便雇了一辆牛车,带着几袋糙米进村,挨家挨户的上门收孩子来了。
模样周正的小女孩,无论是卖到大户人家当下人,还是卖进那脏地方,都值不少银子,所以能换一袋糙米。
像原主这种,扔进人群堆里也找不出来的,只能换半袋糙米,莫约两斗。
牙婆不识字,自然是不可能当场就签订锲约。
所以原主娘给原主塞了一个菜饼子,便让她出门了,根本没提户籍的事。
有道是“衙门八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”。
去衙门签订锲约,那也是要交银子的。
那牙婆是村镇上的小牙婆,自然舍不得花这个钱。
于是,那些卖到大户人家当下人的丫头小子,都给签了卖身契。
至于像原主这样的,卖给农户当媳妇的,就没签身契。
后来到了柳家,也没人管她。
柳老太为了省钱,娘俩都没给上户籍。
这算不算是古代版的偷税漏税?
古代的豪门世家,倒是经常隐匿流民和良田,就是为了少缴税。
不过柳家村几乎都是一个姓,原主能隐匿这么多年,也不奇怪。
为了能打探到消息,母女二人揭开头上的破布,随大流加入了排队的人群中。
没办法,头上包着破布,实在太怪异了。
搞不好跟上次一样,人们会以为她们染上鼠疫了呢。
不过在排队之前,娘俩在远处的林子里各喝了一碗防时疫的药,聊胜于无。
“婶子,这进城要不要交钱呐?”
沉默的站了一会,杜若开始询问排在前边的一位大娘。
“当然是要交钱咯!”
大娘头也不回的说,那理所当然的语气,显然早已习惯了。
“这得交多少钱呐?我们娘俩身上可没什么钱啊......”
杜若面露难色,说着把一小块葛根塞进妇人手里。
俗话说:“吃人嘴短,拿人手软”。
那妇人既拿了东西,又舍不得退回来,自然是不好再端着。
于是转过身来,小声道:“得要二钱银子哩!”
妇人说着,一脸肉痛。
那可是整整二百文钱啊!
若是搁在从前,这二百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,能买不少东西了。
就算现在钱不值钱了,但是二百文也很多了。
她就是进个城而已啊!
“二钱银子?竟要这许多!那这两只鸡卖了,也就将够婶子你进城的。”
杜若说着,指了指妇人网兜里提着的两只老母鸡。
那种网兜,通常是由藤条或者竹子编织而成的。
虽不耐用,但胜在便宜,用来盛装鸡鸭等家禽倒是再合适不过。
“嗐!我这可不是进城卖东西,我是去看我闺女呢!”
妇人不在意的摆了摆手。
现在这世道,钱已经不值钱了,手里的东西才值钱,她犯不着拿去卖了。
“那您闺女可真有福气!”
杜若由衷地感叹道。
古人多是信奉“嫁出去的闺女,泼出去的水”。
尤其是底层人家里,在闺女婚后,还愿意带东西去探望的不多。
有那见识短浅的,还一心撺掇着闺女往娘家扒拉东西,好补贴儿子呢。
完全不顾闺女的处境,该如何在婆家立足。
古代物资匮乏,鸡蛋既能换钱,又能补身体,好处多多。
老母鸡就是家里的“钱庄”,不断的生“钱”。
更别说现在这世道了,这两只老母鸡的含金量还在上升。
“可不是嘛!那丫头确实是个有福气的。”
提到引以为傲的小闺女,妇人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起来,瞬间打开了话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