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二年的西月,春风拂过西合院,吹绿了后院的菜畦。
秦淮茹蹲在菜地里,手指轻触刚冒头的菠菜嫩芽,感受着体内木系异能的流动。
自从为一大爷找到侄子后,她在院里的地位水涨船高,连带着贾张氏走路都带风。
党校学习的通知下来那天,秦淮茹正在仓库清点新到的钢材。张科长亲自来通知她,脸上带着罕见的笑容。
"小秦啊,下周一去党校报到,为期一个月。"张科长递给她一张盖着红印的通知单,"这可是个好机会,好好表现。"
秦淮茹接过信封,手指微微发颤。党校学习!这意味着什么她太清楚了——从党校回来的人,不是升职就是重用。
"这...谢谢组织信任!"她强压住激动,声音却还是高了八度。
"别谢我。"张科长笑着指了指一大爷,"是老易力荐的。说你'思想觉悟高,工作能力强',是重点培养对象。"
一大爷在一旁含笑点头,眼中满是欣慰。
送走两人,秦淮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。里面是入学通知和注意事项,当看到"学习期间原则上住校"这一条时,她的心猛地一沉。
槐花才七个多月,还在哺乳期...
"怎么了?"贾张氏察觉到她的异样。
"要住校..."秦淮茹把通知递给婆婆,"槐花还小..."
贾张氏识字不多,但关键信息还是看懂了:"一个月?槐花离得了妈?"
秦淮茹陷入两难。一边是难得的晋升机会,一边是嗷嗷待哺的。棒梗和小当还好说,己经懂事,可槐花...
贾张氏也不好说什么,她老婆子比谁都清楚这个机会有多重要。
秦淮茹摇摇头,突然灵光一闪:"妈,通知上说'原则上'住校,没说绝对不能走读。党校在城西,骑车一个多小时,我两天回来一次行不行?"
贾张氏眼睛一亮:"对啊!你晚上回来,早上再去!"
"就是辛苦您了..."秦淮茹握住婆婆的手。
"辛苦啥!"贾张氏拍拍胸脯,"现在家里又不缺吃少穿,棒梗小当都懂事,槐花有我呢!"
当晚,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,秦淮茹宣布了这个"好消息"。
"妈要去上学?"棒梗睁大眼睛,"像我要上学一样吗?"
秦淮茹笑着摸摸儿子的头:"差不多。等九月份,你也该上学了。"
"我要上红星小学!"棒梗兴奋地说,"小军说那里操场可大了!"
小军是前院孙奶奶的孙子,比棒梗大一岁,去年上的学。
"上,都上!"贾张氏豪气地一挥手,"咱家现在有钱了,棒梗上学,小当再过两年也上!"
秦淮茹看着兴高采烈的家人,心里暖暖的。半年前,这个家还扣扣索索省吃俭用,现在居然能轻松谈论孩子上学的事了。
领导说的不错,女人也顶半边天!
"妈,明天我去供销社扯块布,给棒梗做个书包。"她夹了块鸡蛋给贾张氏,"再买点文具备着。"
贾张氏点点头:"我纳几双鞋底,给棒梗做双新鞋。上学得穿体面点..."
看着婆媳俩你一言我一语地筹划,一旁的棒梗乐得手舞足蹈,连小当都跟着傻笑,只有槐花在摇篮里咿咿呀呀,不知大人们在高兴什么。
第二天上班,秦淮茹去找张科长说明情况,申请走读。
"原则上不行啊..."张科长皱眉,"党校管理严格,晚上还要组织学习..."
"张科长,"秦淮茹早有准备,"我家情况特殊。丈夫去世,婆婆年纪大,最小的孩子才七个月,还在吃奶..."
她恰到好处地红了眼圈,"我知道组织纪律重要,但孩子实在离不开娘...我也实在不想放弃这么好的机会!”
张科长沉吟片刻:"这样吧,我跟党校那边沟通一下,看能不能特殊照顾。你这种情况确实..."
"谢谢张科长!"秦淮茹赶紧表态,"我保证不耽误学习!每天早到迟退,把落下的功课补上!"
三天后,批复下来了——考虑到秦淮茹的特殊情况,允许她每周三、周五晚上回家,周六日正常休息,但必须确保学习质量。
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两天回一次,但己经比全住校好多了。秦淮茹千恩万谢,回家立刻和贾张氏重新安排家务。
"周三周五我回来给槐花喂奶,顺便带些新鲜蔬菜。"秦淮茹翻看着日历,"妈,您记得每天给鸡喂食,那只大公鸡最近特别能闹..."
贾张氏一一记下,突然想起什么:"淮茹,槐花该断奶了吧?七个多月,添辅食了。"
秦淮茹一愣。目前这个时期,七个多月断奶确实不算早。
"再喂一个月吧,等我去了党校再断。"她妥协道,"这几天我多喂些,把奶存起来。"
接下来的日子,秦淮茹忙得脚不沾地。白天在厂里交接工作,晚上回家准备行李、安排家务,还要抽空给槐花哺乳、给棒梗准备入学用品。
周末,她特意请了半天假,带着棒梗去红星小学"参观"。说是参观,其实就是在校门口转转,让棒梗看看操场和教学楼,增加对上学的期待。
"妈,那个滑梯我以后能玩吗?"棒梗指着操场角落,眼睛亮晶晶的。
"当然能!"秦淮茹摸摸他的头,"等你上了学,天天都能玩。"
回家路上,她给棒梗买了人生第一个铅笔盒——铁皮的,上面印着"好好学习天天向上"的红字。棒梗爱不释手,一路紧紧抱在怀里,生怕丢了。
贾张氏也没闲着。这些天她除了照常操持家务,还特意去请教了院里几个有文化的媳妇,学习怎么教孩子认字。
每天晚上,她都会拉着棒梗认几个简单的字,虽然方法笨拙,但那份认真劲儿让秦淮茹感动不己。
不管现在还是原剧情里,贾张氏对孙子棒梗真是没的说。
"妈,您别太累着。"有天晚上,秦淮茹看见贾张氏在灯下眯着眼缝书包,忍不住劝道。
贾张氏头也不抬:"累啥?我现在吃得好睡得好,浑身是劲儿!"她咬断线头,举起书包,"看看,多结实!棒梗背到三年级都不成问题!"
秦淮茹接过书包。深蓝色的帆布面,里面还细心地缝了个夹层放文具,针脚细密整齐。这哪是给孙子的书包,分明是老太太的一片心。
出发前一天,秦淮茹把家里彻底检查了一遍。
后院菜地施足了肥,鸡舍加固了围栏,厨房的米面油盐备足了量,连槐花的尿布都洗好晾了一绳子。
"妈,这些票和钱您收好。"她交给贾张氏一个小布包,"应急用的。平时花销我每月回来给。"
贾张氏接过,小心地塞进贴身的衣兜:"放心,我省着呢。"
晚上,秦淮茹最后一次给槐花喂奶。孩子似乎感知到什么,比往常吃得更多,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襟不放。
"乖槐花,妈妈过两天就回来..."她轻声哄着,心里酸酸的。
贾张氏在一旁看着,突然说:"淮茹,你别担心。我虽没文化,但养大过东旭,还带大了棒梗小当,槐花我也会照顾好的。"
秦淮茹鼻子一酸。是啊,贾张氏或许没现代育儿知识,但她有的是经验和爱心。这份心,比什么都珍贵。
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秦淮茹就起床了。她轻手轻脚地收拾好行李——一个帆布包,里面装着换洗衣物、笔记本和钢笔,还有一张全家福。
贾张氏也起来了,正在厨房忙活:"吃点东西再走,我煮了鸡蛋..."
棒梗和小当迷迷糊糊地被叫醒,知道妈妈要出远门,立刻清醒了,一个帮着提包,一个跑去亲槐花的脸,说"帮妈妈照顾好妹妹"。
院门口,一大爷己经推着自行车在等了:"淮茹,我送你去党校。"
秦淮茹感激地点点头。转身抱了抱三个孩子,最后对贾张氏说:"妈,家里就拜托您了。"
"去吧,好好学习!"贾张氏挥挥手。
自行车驶出胡同,晨风吹拂着秦淮茹的脸。她回头望去,贾张氏还站在院门口,三个孩子依偎在她身边,像一幅温馨的剪影。